•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决战以拉谷

    决战以拉谷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07

    主演:汤米·李·琼斯,查理兹·塞隆,杰森·帕特里克,苏珊·萨兰登,詹姆斯·弗兰科,巴里·柯宾,乔什·布洛林,弗兰西丝·费舍,约翰·威斯利·查特曼,杰克·麦克劳克林,麦卡德·布鲁克斯,乔纳森·塔克,韦恩·杜瓦尔,维克托·沃尔夫,布兰特·布里斯科,格雷格·塞拉诺,布伦特·塞克斯顿,德文·布洛楚,佐伊·卡赞 

    导演:保罗·哈吉斯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失枪72小时

    • 正片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

    • 正片

      海蒂

    • 正片

      小鞋子

    • 正片

      离开马拉喀什

    • TC机翻中字

      深空拯救者

    • 更新HD

      末路迷途

    • HD

      王者天下3

     剧照

    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1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2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3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4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5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6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16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17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18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19决战以拉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取材自真实事件。伊拉克步兵麦克•德尔菲尔德(乔纳森•塔克 Jonathan Tucker 饰)的父亲汉克•德尔菲尔德(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 饰)某天突然接到儿子回国后失踪的消息。老兵汉克驱车来到军营亲自调查,从儿子手机的影像中一点点了解到了麦克在伊拉克所经历的心理创伤。没多久警方发现麦克遇害,并被肢解焚尸。汉克的妻子琼(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饰)得知噩耗后悲恸万分,不能自己。汉克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探员艾米莉(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二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并一步步接近事件的真相。  本片获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汤米•李•琼斯),并获第64界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大奖及金狮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There is more to you than meet the eyes

         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反战题材作品,华纳兄弟去年秋季出品的《决战以拉谷》可以说另辟蹊径。片中的几名美国大兵从伊拉克战场平安返回家乡,回到了原有的生活,而一个自相残杀的荒唐悲剧恰恰在此刻发生在他们身上。这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将视角聚焦于战争之后,而非真枪实弹地直面战争本身,触碰到由战争带来的比肉体伤痛更难医治的心理创伤,凸现出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后遗症和终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那些为国家而战的年轻人在远方战场上面对生死考验,他们的经历看似辉煌而荣耀,然而无比残酷的战争和杀戮已然让他们陷入永久的迷失,人性慢慢发生了褪变和异化,再也无法适应看似平凡正常但实际残酷无情的现实人生,或许最终只有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影片编导根本无意对战争的胜负与正恶进行所谓的价值选择,而是由这样一个战后发生的真实惨剧深入揭开伊拉克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难以抚平的伤疤。
         片名“决战以拉谷”充满隐喻。这是出自《圣经·撒母耳记》第17章的一个故事。以拉谷(Elah)是圣经故事中以色列人与腓力士人决战之地,是一条长约30公里的河谷,也是从腓力士平原通往耶路撒冷的三条主要通道之一。三千多年前,正是在此地,少年英雄大卫身负沉重使命,与巨人歌利亚展开了激烈交锋,最终击败了巨人。这个典故暗示了经历过不可能的胜利之后,所要面对的心理创伤和人格异化。编导保罗·哈吉斯对此隐喻曾亲自解释:“当年国王派大卫来到以拉谷对付巨人歌利亚时,他身上只有五块石头作为武器,我看到这个就问自己:有谁能够完成这种使命?而谁又会派一个年轻人去对付一个巨人?”当下的整个美国社会已从最初在政府煽动下的群情激昂中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对伊拉克战争的本质进行反思,本片所叩问的是,政府只管派无数青年上前线作战,而每个个体内在所遭遇的战争创伤应该由谁来负责?这无疑是一部深刻的应景之作。在情节设置上,影片让一位正直的父亲一步步揭开从伊拉克回来的儿子被同伴谋杀的真相,于是儿子被战争经历异化的事实就以父子代间的亲情关系为载体残酷呈现出来,更赋予影片一种令人无比动容的悲悯情怀。

     2 ) 很震撼,各个层面都让人震撼

    美国主流社会对伊战的反思让人挺震撼的

    电影把极其简单的情节不动声色编排得这么曲折让人挺震撼的

    真相让人震撼,死的是迈克,其实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

    把美国国旗倒过来挂也让人震撼,在《国旗法》和《第一修正案》冲突时,显然偏向后者,国旗可以作为表达自由的工具

     3 ) 你们的战争,我们的孩子

           [决战以拉谷]已经不知道是第几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电影了,对“战争摧毁人性”的控诉也已是老生常谈。[节选修订]就曾透过摄像机的视角,见证了美国大兵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人性沦丧。而[决战以拉谷]则是从归国大兵的言说和带回的视频中,回溯了那段往事,把焚毁人性的烈火从伊拉克蔓延到了美国本土,足可视为[节选修订]的后传。只不过不同于德·帕尔玛身临其境的记录,保罗·哈吉斯胜在抽丝剥茧的探寻和绵绵不绝的悲伤。
        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汉克,是曾参与过越战的老兵,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迈克走上了了伊拉克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日汉克接到美国军方通知,刚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迈克失踪,汉克随即驾车前往美军基地调查情况。而儿子终于被找到的时候,已然成了一具被肢解、焚烧后丢弃于荒野的尸体。强忍悲痛的汉克与莎莉兹·塞隆饰演的女警艾米莉,携手调查儿子的死因。调查中逐渐清晰的儿子身影,把汉克记忆中的孩子形象一点点击成支离破碎。伊拉克的战火已经把迈克的良知烤得面目全非,那个曾经的好孩子,成了视人命如草芥的野兽,在毒品、暴力、妓女的世界里沉沦,而正是那炙烤中的人性,最终把他自己的生命也烧成了灰烬。
        保罗·哈吉斯的故事从来不会是平铺直叙,即使不如[撞车]般千头万绪,也至少如[皇家赌场]般此起彼伏。而[决战以拉谷]看似波澜不惊,其实骨子里也华丽得如同孔雀开屏。导演把一个美国大兵遇害的故事,编织成了一片云山雾罩,然后再慢慢地拨云见日。而设置的迷局亦没有沦为故弄玄虚,而是在探寻真相的脉络上,挖出军队和战争的种种不堪,愈走前一步,所见就愈发触目惊心。导演在叙述的过程中,还用逐渐修复的手机录像、“Doc”的绰号、反复出现的照片、首尾相扣的视频等桥段,处处彰显编排的精巧。影片中段,汉克对艾米莉的儿子大卫讲述他名字的由来,引出了片名“以拉谷”的圣经典故,那是年幼的大卫挑战巨人歌利亚的地方。影片结尾,艾米莉再次对儿子讲起这个故事,不想儿子接连发问“为什么要派他去与巨人搏斗?他只是个孩子”、“他害怕吗?”,大卫稚气的提问,其实是对汉克论调的质疑。他撕开了大卫王被强加于身的勇敢外衣,袒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恐惧,这与迈克打电话给父亲、哭着求他把自己带离伊拉克互为注脚。而如果你仔细留意了之前汉克与友人在咖啡馆的一次谈话,就会发现他十年前死于军事演习的大儿子也叫大卫。保罗·哈吉斯在神话与战争的交叠映衬中,让主题逐渐浮出水面,最终通过颠覆神话颠覆了战争。然而他对精巧结构的痴迷,还是让格局流露出些许的匠气,比如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两次升旗,反战论调“旗帜”鲜明,但呼应过于直白,显得画蛇添足。
        但就算抛却精心编织的构架,影片也有足够强大的情感垫底。从来精忠爱国的汉克,让两个儿子均穿上了军装,大儿子在军事演习中离世,他对被送往伊拉克战场的小儿子说:“好好活着。”儿子是活着回来了,却空留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最终留下父母孑然于世。汉克这才看清了战争的无谓,和信仰的荒唐。汉克一家经历的内心信仰崩塌和家庭分崩离析,正是美国千千万万家庭悲剧的代表。相比那些空洞的反战言论,如此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反省,无疑更切中美国民众的要害,引发共鸣。
        影片的演员阵容可谓豪华,三位主演家中皆放有一尊奥斯卡小金人。饰演母亲的苏珊·萨兰登出场短短几分钟,表现出的悲恸却着实令人动容。但同为奥斯卡影后的莎莉兹·塞隆虽贵为女主角,演出也够卖力,可给予的戏份却实在有凑戏的嫌疑,枝桠众多,却都游离在主题之外,没能支撑起一个立体的形象。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决战以拉谷]可以说是汤米·李·琼斯一个人的电影。影片中的汤米始终沉默寡言、愁眉不展,没有大悲大恸,只有隐约的脆弱,强忍的悲切,和安静的执着。你无法用“演技”二字来形容他,因为他已了无痕迹地化身为那个丧子的父亲。他流泻出的丧子的哀伤、和面对真相的绝望,亦让影片弥漫上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怆,正是这股悲怆,弥合了影片的道道硬伤。

    原文刊于《看电影》

     4 ) 《决战以拉谷》:孩子,你在经历什么?

    一个孩子用弹弓打死了巨人,我被这个故事鼓舞着,某国家领导人用手枪干下了敌人的飞机,我被这个传奇逗笑了!勇气,英雄,当这些观念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何时才能记起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那与生俱来的怯弱呢?
                                              ―――韩兮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那些本来怀着崇高理想的年轻人却由于战争而迷失了自己,他们变得冷酷无情,变得对生命极度漠视,他们在一切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中放纵,从而麻醉自己,也麻醉了整个美国!
    影片通过一位父亲的视点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参加伊战前后的变化,那个被父亲视作骄傲的孩子已经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血无情的自甘堕落的年轻人形象。而这位父亲的身份也极为特殊,他是一名老兵,具有典型的美国精神,并且具有相当冷静的分析头脑。前者是一种观念,影片将围绕着老兵的观念而审视现代这些年轻士兵的心理变化,而后者则是由于剧情的需要,达到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儿子意外失踪迫使父亲不得不前往军营,但接下来的却是儿子惨死的噩耗,这令坚强的父亲不得不停留下来寻查儿子被杀的真相。观众想必已经能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儿子的死因与军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是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导演安排了许多线索,儿子曾经传给父亲的照片,儿子手机上被破坏掉的电话号码以及视频文件,甚至是儿子邮到家里的那个神秘的邮包,然而,这些线索真的能够通向案件的答案吗?
    案件的侦破过程其实与这些线索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当父亲凭借着经验推翻了军方所做出的儿子死因时,案件其实已经陷入了僵局。于是,关于毒品交易的线索便出现了,父亲从视频上无意中发现了墨西哥裔的年轻人,便一意孤行地妄图抓到这个人,但结果也是失败。而将三名士兵提审的原因也是由于一名脱衣侍女无意中提供的线索。最后真相大白更是由于那名女警无意中发现的字体对照。可以说案件的整个侦破过程都是充满了偶然性的,故事的线索其实就在这种偶然中进行的,从剧作角度来说,这样的发展并不机巧,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偷懒的方式。
    但是,正是在侦破过程中的这些偶然性达到了弱化案件本身的作用,同时父亲的冷静也在这种偶然性中受到了质疑,即便他在某些细节的判断上的确没有失误。抛开案件的侦破过程,影片的视点线索其实就是对父亲的质疑,而这个质疑的主体即是父亲本人。首先,偶然中的必然,当父亲逐步地抛弃自己对儿子固有的美好想象之后,他开始认同自己儿子可能的犯罪,也就是开始质疑自己以前的观念,也正是由于对儿子堕落的认同,他才不会放过那些偶然出现的带有犯罪色彩的线索。其次,当真相慢慢地揭示出来的时候,父亲对自己观念的质疑便越来越深了,也就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一个真实的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真正的线索不是案件本身的侦破工作,而是父亲对自己观念的质疑或者说是儿子真实形象的逐步完善,所以到了影片的结尾处,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年轻人赤裸裸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令人几乎不敢正视,难道这便是父亲眼中那个曾经充满了理想的正义的孩子吗?这时我们再回到儿子留下的那些线索上,手机上被破坏的电话号码以及那些视频,那张谜一般的照片,以及最后的邮寄包裹(个人以为,包裹这条线索出现得过早,有些故作玄虚之嫌,不太符合父亲渴望对儿子被害真相了解的急切心理),这些物件其实都是指向了一个真实的儿子形象。
    儿子的变化无疑成为影片中反战意义的体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采用了父亲这个老兵的视点,当他面对儿子的那些战友的时候,其实是两代人的一种对话。年轻军人的世界与父亲理想中的军人世界明显存在着时代感,是那么地格格不入,父亲所有的理想在儿子意外死亡中都倒掉了。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其实已经上升到了对美国整体的认识上。父亲的那些战友全部退休,这个细节不但令父亲在故事中充分地发挥个人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父亲所信奉的美国精神的倒掉。尤其影片开篇与结尾时对升国旗细节的对比,破烂的国旗象征着现代美国的歧途,更具有一种时代的对话感。
    影片从儿子变化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反战的,但从父亲的视点来讲,这是美国的一种反省,对现代美国的一种评价,其意义更具有深远性。但客观地讲,父亲这个曾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成为美国精神的标准,这样的参照在某种程度上是十分滑稽的,所以与其说此片是美国精神的反省与警告莫若说是美国精神的再度宣扬与坚持!

    韩兮
    2008-2-15于通州




     5 ) 你们的战争,我们的孩子

    『以拉谷』并没有大张旗鼓地高举反战招牌,故事架构也没有因为源于真实而显得平铺直叙。影片如推理剧一般利用几个已知的前提,来推导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而隐藏其中的反战情节,也在探寻真相的脉络中,慢慢地拨云见日。当直白说教式的反战语调越来越令人反胃的时候,『以拉谷』独具匠心的构架,更能诱发出一股绵绵不绝的伤感。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莫过于遇害儿子手机中残损的视频。它们被逐个修复呈现在父亲眼前,了无痕迹地穿插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之中。这看似只是父亲饱受丧子之痛的煽情桥段,实则却是一把打开谜面的钥匙。将这些视频串联,父亲看到了一个曾经饱满的灵魂,是如何在战争中被掏空。而身为老兵的父亲,其心中多年来奉行不悖的信仰,最后也如同那个被“悍马”撞翻在地的伊拉克孩子一样,支离破碎。

     6 ) 战争的扭曲和残忍

    本片取材自真实事件。伊拉克步兵麦克的父亲汉克某天突然接到儿子回国后失踪的消息。老兵汉克驱车来到军营亲自调查,从儿子手机的影像中一点点了解到了麦克在伊拉克所经历的心理创伤。没多久警方发现麦克遇害,并被肢解焚尸。汉克的妻子琼得知噩耗后悲恸万分,不能自己。汉克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探员艾米莉,二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并一步步接近事件的真相。

    好沉重的影片,本以为是一桩单纯谋杀案的调查,其实讲述的是战争的扭曲和残忍,原本的战友,是兄弟,却能面不改色的互相残杀,不希望有战争,它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是无法治愈的: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父亲失去孩子…沉重但印象深刻。

     7 ) 决战以拉谷:像保罗·哈吉斯一样讲故事

    不看内容简介的话,这个翻译大约会骗到一票人,“决战”二字纯粹是翻出来的,所以还是叫“以拉谷”靠谱一些。说到保罗·哈吉斯通常用的一个词是“金牌编剧”,06年“力克”《断背山》拿下最佳影片,并获最佳原创剧本奖,保罗·哈吉斯才算真正浮出水面——要知道《Crash》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此前他只拍过一些电视剧,而且现在也主要操作的是电视剧。而我对他产生极好印象的一部戏则是《父辈的旗帜》,东木头大叔老而弥坚的最重要的支持,恐怕正是保罗·哈吉斯的编剧——他们合作了包括《百万宝贝》在内的几部戏。007最新的两部同样是保罗·哈吉斯名下的编剧作品。当然就事论事的话,《以拉谷》仍然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稍稍扯远一点的话,《以拉谷》和近一点的《华氏911》,稍远的《阿甘正传》,以及更远一点的《Coming Home(1978, Hal Ashby)》、《猎鹿人》、《Taxi Driver》等越战片是一个脉络。它处理的是士兵的“心理创伤”——在这部片子里叫做PTS,创伤后压力综合症。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已经被反复讲述到滥套的程度。在美国电影里,通常对战争有三种表述:1、各种对正义、牺牲之类的“人类价值”的正面表述,参看《拯救大兵瑞恩》;2、战场对人的异化,参看《现代启示录》;3、各种形式的战争创伤疗愈;以及上面这些的杂糅。当然对战争的评判也有关系——通常对二战是正面的,对越战以及伊拉克战争都是负面评价,这些简直都成为某种意识形态式的表达了。保罗·哈吉斯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故事的处理,以至于把滥套讲出了些许难得的新意。

    就故事结构而言,《以拉谷》是一个《肖申克》式的故事,当最后翻盘的时候,前面所有铺排的细节顿时发生了意义的反转,再举一个例子便是《不能说的秘密》——这部片子笨一点,把“重新讲述”这一层做实了;《以拉谷》则要精明许多。从这个角度来讲,《以拉谷》是一部很优秀的推理电影,大致属于新本格和社会派的一个杂糅,里面有四拨侦探——军方、警方、女警官以及死者的父亲,后两个强悍一些,并且父亲最强。这种叙事方式是保罗·哈吉斯的招牌动作——《撞车》或者《父辈的旗帜》都是如此。然而要指出的是,保罗·哈吉斯不能免俗的也采用了美国式的双线结构——一个恶俗到无聊的技巧,比如《达芬奇密码》、《巴别塔之犬》之类的畅销文本的技术,把悬念放在逐步揭示的副线上。如果主角得到一本日记,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在小说结束之前,这本日记他一定不会读完,在这部片子里,手机里的视频也是如此,虽然最重要的一段视频很早就放出来了,但是它不产生意义,直到所有的视频都被修复并被观众看到,意义才逐渐揭示。当然,虽然恶俗,但是这个技巧无疑相当有效。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哈吉斯的叙事策略,显然是来自推理小说的一种技巧,不停地提供信息并组织意义,然后不停地推翻和重构,在翻盘的时候给出所谓“真相”。这种方式的一个变体是“多线交织”式的文本,典型如《低俗小说》、《上帝之城》、《巴别塔》、《Crash》、《石头》和《赛车》等等——当然细分的话还是有区别的,我需要指出的只是这种叙事方式的意义正是一种突破经典叙事的尝试。

    另一方面,哈吉斯的策略是采取一个相对较左的姿态,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比如《Crash》中讨论的种族问题(当然也被批评最后的和解太过理想化》;《父辈的旗帜》中讨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问题,把原著中无疑的“自恋”转化为一种甚至不那么温和的批判);以及《以拉谷》这里,虽然不及《华氏911》那么激进,然而批判性的思考仍然存在,包括对战争,以及从女警官一边带出了些许对性别秩序的讨论。大约这是影片在07年连原创编剧提名都未曾获得的原因——参看当年的最佳编剧《朱诺》,是多么保守主义的一个表述,大概我们知道这部片子确实踩到了线。

    然而还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哈吉斯仍然掉进了意识形态式的滥套,大约这两处是他意识不到的东西,其一是精神分析式的语言,当美国甚至西方社会已经把精神分析作为一个日常的表述时,大约它本身的悖反之处不再被提及,因为我们看到片子里所有的人都轻松地将他们的行为指认为受到某种精神创伤之后的反应,无论是凶手还是被害者;其二则是——孩子,这个西方的“发明”。如果大卫是因为杀害了一个“孩子”而导致精神崩溃,虐待俘虏,吸毒、嫖妓,以至于他父亲一步步地发现自己的“好孩子”崩坏成一个十足的坏小子,那么是否能推导出一个结论:一个孩子的生命价值远远大于成人——那些在美军的侵略中丧生的士兵和平民——的生命价值?这无疑是相当滑稽和可笑的。所以哈吉斯在最后把主题归附到大卫王和歌利亚的传说上,所表达的无非就是:1、那些去伊拉克的美军士兵都是些孩子;2、他们要战胜的是恐惧——虽然这个词也很可疑。于是我们看到精神分析的有效之处正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逃脱路径,哈吉斯能做的大约只是给出了“认罪”而并没有给出“救赎”或者“疗愈”,或许这正是这部片子的冒犯之处。正如片尾倒挂的国旗所指称的东西那样。这大约是从《父辈的旗帜》延续下来的观点。或许这些批判的表达由“外国人”——意大利人东木头大叔,以及加拿大人哈吉斯——来做比较合适。

    这部片子其他没有什么可说的,其一是因为剧作太出色,尤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二是因为视听和表演都比较规矩,同时因为故事本身的原因,剪辑不如《Crash》和《父辈的旗帜》那么出彩。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手机视频,尤其是异常模糊的手机视频在影片中的使用,这倒是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视觉因素,尤其在最后翻盘的一刻——手机视频画框之外的“真实”场景的再现的时刻,显得格外的有力。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比起当年奥斯卡大赢家《老无所依》好得多。所以结论是,奥斯卡不过就是奥斯卡而已,如果你不是美国人就不要太在乎,没得到奥斯卡的好片儿多了去了——比如远一点的《公民凯恩》;对于Imdb来说,汤米·李·琼斯的戛纳影帝也不如一个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值钱。

     短评

    信念的坍塌。有些不美好,刺骨的疼,倒挂的国旗,代沟与信仰!

    6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

    很好看,关我什么事,自己做的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三星半

    10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冠以医生之名,犯下恶魔之行。天真的孩子身上布满车轮印,迷途的士兵梦里都有惨叫声。面对无数死亡都不曾后退,喝下一瓶洋酒却眼眶发红。蓝色的汽车在路灯下会变成绿色,温暖的灵魂在退伍后只剩冰冷的躯壳。正义可以伪装,战争从不说谎。热忱与理想在无情的炮火中崩塌,颠倒的旗帜在愤怒的国度里飞扬。

    11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重看,哈吉斯的剧本工整度超乎想象的精准,但是也因为此显得太匠气,对于掩藏于事实下的原委探究不足;第二度观看依然被汤米·李·琼斯隐忍中充满力量的表演打动。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Bullshit!

    16分钟前
    • 板児爺
    • 推荐

    死亡真相的寻找过程被弱化了,突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父亲的绝望被真实的演绎。

    18分钟前
    • 胖胖
    • 还行

    故事非常好,一些细节也处理得很到位。但总感觉最后的结尾没有把握好。

    20分钟前
    • Garrick
    • 推荐

    Lee Jones生不逢时啊

    22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李琼斯有味啊。。

    25分钟前
    • jiji
    • 推荐

    Tommy的演技已经完全隐忍化了

    28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是好电影,前面入戏比较慢,后面很不错,演员演得很优秀

    29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我看过了

    31分钟前
    • Shy
    • 还行

    又见一倒挂美国国旗的。要挨别国家,真不知这国旗还能怎么挂了。

    32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

    寻找从伊拉克战场回来后神秘失踪的儿子的死亡的真相

    37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还不错的电影,情节属于不温不热尚可那种。

    40分钟前
    • Daydreaming
    • 还行

    伊拉克戰爭的電影

    45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较差

    现在我相信战争是真的能把人逼疯的。

    5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不是很有名的电影,不过还算切合主题

    52分钟前
    • 大猫团团
    • 推荐

    好懂又深刻

    53分钟前
    • ng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