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我想结束这一切

    我想结束这一切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森·拉尔夫,奥利弗·普莱特,弗雷德里克·沃丁,瑞恩·斯蒂尔 

    导演:查理·考夫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末路狂花钱

    • HD国语版

      生死下一秒

    • HD

      尸地伏魔2

    • HD中字

      数字猎凶者

    • HD中字

      春娇与志明

    • HD

      我的姐姐

    • 尸地伏魔

    • HD中字

      天地玄门

     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剧本改编自伊恩·里德同名小说,小说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杰克原本带女友回家见父母,女友一路却在想着“结束这一切”,在杰克改变原定路线后,一切都朝着失控方向发展。

     长篇影评

     1 ) 参考文献索引——我们是我们所见所闻的集合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De Profundis》 by Oscar Wilde
    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他们的思想是其他人的意见,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模仿,他们热衷于引旁人所述。——《深渊书简》奥斯卡·王尔德

    这句话是Lucy在电影中引用的,我觉得它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人和看这部电影的人。

    直切正题,本文为考据索引,对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有剧透。


    1. 旅途开始之时,引用了《以赛亚书》1:18的部分,全段如下:

    耶和华说: 你们来, 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 必变成雪白; 虽红如丹颜, 必白如羊毛。

    暗示了后段的大雪天气。

    2. 回家路上,Jake为了和Lucy挑起话题,讲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他本来想念出头几句,却被Lucy打断。这首诗的头几句如下: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 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 To me did seem Apparelled in celestial light, 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 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 Turn wheresoe'er I may, By night or day, 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 more.

    而且两人还谈到威廉·华兹华斯写过一系列关于Lucy的诗,这个系列一共有五首 ("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I travelled among unknown men", "Three years she grew in sun and shower", and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其中的Lucy并非一个确定的人物,原型难以推断,而更像作者的一个灵感投射,这与电影中的Lucy身份暗合。

    3. 在车里打开广播之后,广播里的歌声出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同时Jake报菜名一般列举了一堆他看的音乐剧,这里关注两个,一个是他最喜欢的《俄克拉荷马》,这个后面再说;另一个是《窈窕淑女》,后来的餐桌戏中,Jake的爸爸也cue到了《窈窕淑女》

    4. Lucy在车上念了一首她最近读的诗,就是《骨狗》,全文见友邻总结:

    //movie.douban.com/review/12849535/

    5. Jake的家在Tulsey town,这个地名也就是Tulsa,“巧合”的是,Tulsa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哦!),看过HBO美剧《守望者》的朋友对这个地方应该不会陌生。

    6. 晚餐期间,聊到Lucy画画得很好,Jake的妈妈想到一幅女孩独自坐在草地上看房子的画,说的是美国画家Andrew Wyeth 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现存于MoMA。

    Christina's world

    (看,像不像Jake他家。。。

    7. Jake的妈妈想问两个人怎么认识的(八卦哦),提到了一部电影,是Billy Crystal自导自演的作品《忘情巴黎》。

    8. Lucy在Jake的房间里看到很多书,其中有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还有一本 Pauline Kael 的《The Current Cinema》,然后她拿起了一本书,叫《Rotten Perfect Mouth》,在里面看到了《骨狗》,我不确定《骨狗》是不是其中的一篇,但这本书确实存在。

    9. Lucy下到地下室,看到Jake的模仿学习画作,他临摹的对象是美国调性主义画家 Ralph Albert Blakelock,电影中也展示了Blakelock的几幅著名作品,包括《Moonlight》。

    Moonlight

    10. 从Jake家出来之后,两人在车中聊到了约翰·卡萨维蒂的著名电影作品《醉酒的女人》,Lucy还对其中女主玛贝尔有一段模仿,以及贡献了一段非常棒的影评。

    11. 买完暴风雪,却吃不下去,Lucy说I'll never do it again,Jake马上跳到一本书,美国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作品《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并且提到作者自杀的事情,这点暗示了影片结局。

    12. 作为回应,Lucy问Jake你有没有读过居伊·德波,并且引用了他的著作《景观社会》,这里似乎点到了主旨,我们都是我们的所见所闻。

    13. 回到《俄克拉荷马》

    电影中多次致敬了这部音乐剧,最后一段舞蹈的剧情,几乎就是复刻了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剧情,在音乐剧中,女主劳瑞的梦境有一段舞蹈场景,而且音乐剧的最后也是这段梦境的真实再现,追求劳瑞的两位男士克里和查德扭打,查德死于刀刃。

    影片的最后,Jake在获奖后有一段唱段,这个唱段来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中查德的唱段《Lonely Room》。暗含了Jake与查德命运的对应。

    14. 最后彩蛋,Jake获诺贝尔奖一幕是致敬了朗·霍华德的奥斯卡经典《美丽心灵》,这个在导演的访谈中也得到确认。链接://movie.douban.com/review/12854297/(我一上来真没看出来)

    美丽心灵

    好的没了。

     2 ) 这是一部需要被剧透的电影

    最近这个周末,我看了两部关于 时间 的电影,院线热片《信条》,和在Netflix悄悄上线的本片,《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 《信条》中,时间可以被倒带 rewind;
    • 《我想结束这一切》中,人是静止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虽然两部电影都有不小的观影门槛,肯定也会遭受不少质疑乃至谩骂,但我还是想要为两部电影鼓掌,为原创精神鼓掌,为新奇脑洞鼓掌

    观看影视作品,除了单纯的享受和“爽”之外,如果能够在智力上得到挑战,甚至换个角度去看待电影、看待整个世界,未尝不是一件拓宽眼界、感受不一样生活的乐趣呀。

    PS.《我想结束这一切》太上头了,本来只是想简单写一个与《信条》的对比,结果越分析越受触动,都有点刹不住车了。第一遍糊里糊涂,第二遍泪流满面。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对比着来看一下:

    《信条》虽然看起来被各种术语包装得高大上,望而却步,但其核心还是因时间倒带而形成的U型故事结构。正因如此,当故事在“U”弯道口拐弯之后,反向前进的观众如果能够快速联想起正向进行的内容,故事的走向就变得可以预见。所以,从故事架构的角度上来说,因为“前半场”就是剧透所以《信条》是诺兰最不悬疑、最predictable的一部电影(有人评价为“剧透也无妨的电影”,电影前半段就剧透得差不多了)简而言之,时间再怎么倒转反向,故事还是线性发展的,人物的行为还是有逻辑联系的。

    对比之下,《我想结束这一切》才是一部真正需要被剧透的电影,否则就真的一脸懵逼地进来,一脸懵逼地出去,完全不知道到底讲了个啥……主线故事其实很直白:

    一个白雪纷飞的冬日,男主杰克开车带女友女主去他父母家吃晚饭。车子行驶在白雪皑皑的乡间。女友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我想结束这一切”。奇怪的是,男主似乎能够听到她的自言自语。两人聊天说地,不一会儿到了男主父母家,而诡异奇怪的事开始接连发生……

    这个故事开头梗概是不是有种惊悚故事的感觉?不是,还真不是惊悚片。

    切身体验:如果像我和很多观众一样,看了预告片,感觉到了点A24惊悚片的范儿。演员中又是有《遗传厄运》的女主,又是有哈利波特的卢平教授。

    于是在没看过原著小说、毫无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凭着好奇地点了进来,那就真的是130分钟电影,120分钟处于黑人满脸问号表情包状态了。

    如果说高强度的台词对话提升了观影门槛(容易不知所云而枯燥疲倦),那么放飞自我、跳跃的非线性叙事所幸直接就把门关上了(严格意义上女主视角是线性的,但是她的周遭、他们的身份都是非线性变化的)

    我是谁?我在哪儿?这是啥?(哈哈哈不要被吓跑了,听我慢慢解释)

    如何打开这道门?

    第一把钥匙

    男主、女主、清洁工,都是一个人

    准确点讲,男女主都是清洁工一个人幻想出来的alter ego、多重人格。本片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是主线,女主去参加男友家宴,另一条是暗线,清洁工的生活。

    两条线在末尾处清洁工所在的学校汇合在了一起。原著小说中是男主得知绿帽后气急败坏地冲进学校,而电影中直接留白,最终一场光怪陆离的舞蹈之后,男女主分道扬镳,消失在雪夜里。

    为同一人的证据包括且不限于

    1)男女主之间:

    • 男主似乎可以听到女主脑中的自言自语,如果他们本就是一个人,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了——我在听到我对我自己的评价;
    • 女主朗诵“自己写”的诗歌《狗骨》,是男主小时候就看过的;
    • 女主看到男主家里墙上他小时候的照片,其实是她自己;

    2)清洁工和男女主之间:

    • 男主遇到两个高中生女孩嘲笑他——冰淇淋店看着男主嘲笑他的两个女服务员;
    • 清洁工看到Oklahoma音乐剧——男主聊到了这部音乐剧,对经典音乐剧如数家珍;
    • 清洁工在车里看到冰淇淋小丑 & 猪 ——男主提到的童年阴影;
    • 清洁工是物理学者(最后小猪说到)——男女主的物理学背景;

    数不胜数,就等你去发现。

    那么男女主作为清洁工的“分身”,象征着什么?我的看法是,男主是现实,女主是理想。换句话说,男主是清洁工真实生活中的样子,而女主才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理想。

    • 男主是farm boy,扎根农村、与父母紧紧相连、却难掩厌恶的脸色;
    • 女主是urban girl,身怀各式各样的技能,并且厌倦农村(老是说要快点离开);

    很关键的一点,女主所擅长的领域,男主都有所涉及——摄影、诗歌、科学甚至是知识竞赛。

    与女主谈论这些话题时的自信满满不同,男主更像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甚至还有点懦弱(提议吃冰淇淋却离服务员远远的),所以当女主侃天说地刹不住车时,男主愤怒地离开闯进了学校。

    也许女主就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样子,自信地发表见解,离开让他厌倦的父母与农村,去追求那些他曾经错过的理想,成为他曾经可能成为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个理想,和男主开场谈到诗人、与女主同名的人物时就已经暗示了结局:一位早逝的理想化美丽女子——理想在现实面前,早早地化作了灰烬。

    其实如果能早早地把“男女主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这一点带进去的话,电影中很多 怪异、莫名其妙的情节,就make sense了。

    举个例子,女主靠在男主父亲的肩膀上,看起来很诡异,但结合男主与父亲见面冷冰冰的打招呼,如果说女主就是男主想要成为却成为不了的样子的话,女主的倚靠,其实就是男主想要亲近这位疏远的父亲的一个象征。

    还比如那双蓝色拖鞋。男女主到家,男主给女主他的蓝色拖鞋,说“我的拖鞋就是你的”;最后在学校,清洁工拿出一模一样的蓝色拖鞋让女主换上,女主婉拒,说到“这是你的鞋”,挥手告别,清洁工泪流满面。——他为什么哭?因为他刚刚找回了的那个理想,又要离他远去了。

    类似的呼应、伏笔还有很多,不逐一列举。如果你有颇受感触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第二把钥匙

    人是静止不动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如果多重人格是解开内容谜底的第一把钥匙,那么这句话就是解开形式谜底的第二把钥匙。什么形式?电影表达、呈现故事的形式。多重人格其实不算新鲜话题,《致命ID》《分裂》等等。

    那么这部电影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线性、如意识流般的展现形式。

    如何理解这句台词?

    1)人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

    “人是静止的”,意思是女主相对静止在屋内,而时间在她的身边不断闪回。人是静止的观众,而时间将记忆如投影仪一般投射出来。

    相对标志物就是场景与父母。在如此局限的小屋内,一转身一回头,灯光与场景忽然变换,父母忽而年轻、朝气蓬勃,忽而迅速衰老,甚至濒临死亡。而这一切似乎没有逻辑联系。

    2)时间如同寒风一般吹向人

    没有逻辑联系的变换,不按套路出牌地切换,就是映照了“如寒风”的这个比喻。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寒风,忽而朝南,忽而朝西。时而吹来童年,时而吹来暮年。

    不仅是观众,作为中心人物的男女主,也只得在寒风凛冽之中茫然无措。本片应该有至少30%的时间,都是男女主在冰天雪地里开车的镜头。

    窗外寒风呼啸,驾驶在这时间寒风中的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记忆碎片。

    第三把钥匙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看到这里,你应该大致明白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但一个问题还是在你的脑海中久久徘徊:Why?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为什么故事叫做《我想要结束这一切》?

    在我的理解中,得回归电影中片刻出现的这一句话: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以赛亚书1-18》

    出现在电影6:30,清洁工车上收音广播。

    什么是朱红色的?开场的壁纸(家),女主(理想),冰淇淋店。

    什么是雪白色的?这漫天飞舞的白雪。

    无论是厌倦又不得抽身离开的家庭,还是过早逝去的美好理想与无限可能,还是被欺凌被孤立被嘲笑的痛苦,都是年老的清洁工难以释怀的“罪孽”。就算他大限将至,他的心中还是被这些朱红色的罪恶所萦绕。

    所以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选择救赎,选择忏悔,选择释然,选择“结束这一切”。用飞舞的白雪、混沌的时间与记忆,去解开心结。事实上,确实也是他的选择:是他催着离开家,是他在学校拥抱女主后热泪盈眶、挥手告别。

    本片的开场是连绵不断的朱红色壁纸,结局是银装素裹的大地。

    从朱红,到雪白,他真的,“结束了这一切”。

    当然,如果不太认可这个解释,我再提供一个备用钥匙:

    大脑狂想记——年老如此,回忆平生

    年老的清洁工放开想象力,根据生平看到的事物,幻想出这么一番开车&晚宴,聊以慰藉他平淡的生活。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想舞台剧那般,翩翩舞姿优雅写意,英雄救美大气磅礴。

    清洁工的父亲患有导致健忘的脑疾,也许他也遗传了这个病根。而当结束了这一场狂想之后,回到车里,病情发作,一时间他也模糊了现实与幻想,跟随着猪猪去领奖,感慨自己的一生。

    也许这就是很多老人的精神世界?记忆力退化的他们,时而像小孩,时而像大人,神情恍惚中,也许他们如同本片的清洁工,去往了那片雪天世界。

    其他的一些细节

    1)冰淇淋店的第三个女服务员是谁?

    我的猜测,还是清洁工本人,不过是他的潜意识。受伤的手臂象征着他被欺凌,而告诫女主不需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就是清洁工所在的学校了),其实是潜意识中想要远离这个早逝的理想,以免触景生情。

    2)清洁工最后是死了吗?

    我认为没有。2:11:30-2:13:00这段时间里,可以听到汽车开走的声音。也许是清洁工在车里睡着后醒来,开走了车。

    本片还有很多细节我还是没法自圆其说,也绝非盖棺定论。信息量如此庞大的电影,可以做的解析太多了。如果有你还很疑惑的细节,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一些杂谈

    1)导演 Charlie Kaufman

    没有开门见山的说导演,是因为我对他并不熟悉,但当时看预告时评论区全是对CK的称赞,引起了我的好奇。他的作品《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有所耳闻,但还没看过。引用别人对他的评价:

    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眼花缭乱的象征隐喻,
    套中套、剧中剧的嵌套结构,
    摧残着观看者的脑细胞,
    燃烧着观看者的脑神经,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考夫曼的反人类行为了,
    救救这个编剧吧!

    本片虽然改编自同名小说,我也没看过小说,但我猜测电影是大改特改了小说了的。

    如此放飞自我、吓坏观众的展现形式,将故事情感积压到最后十几分钟,可真的是“劝退”。

    是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吗?欢迎熟知CK的小伙伴留言介绍!

    2)生活在树上

    有人把这部电影比作《生活在树上》,哈哈也算是联系了个热点。不过,还是得看语境。

    我觉得本片中的“堆叠”不算离谱,因为是清洁工的白日梦,齐刷刷地闪过他的毕业知识,内容多话题跨度大,也完全符合他作为物理学者的知识分子背景。虽然我也承认自己对不少提到的内容一脸懵逼,但也不妨碍我能够抓住整个故事的大致框架和能够自圆其说的立意。至于那些天花乱坠的知识点,感兴趣的可以去理一理,更希望能够大神能够分析。但对于普通观众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晦涩,各取所需就好。

    3)灯塔

    前文提到本片的预告片给我一种强烈的A24范儿,虽然实际上一点不惊悚,但还是让我联想到了由A24出品、个人2019年观影最难受、最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灯塔》(还是《信条》出彩男配角Robert Pattinson主演的呢)

    第一次观影时两部电影给我感觉是基本一样的——茫然无措,如鲠在喉,一脸懵逼;但是在后续看别人分析来帮助理解之后,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一个自杀者的死前独白,但是故事确实审视自我与忏悔救赎。而《灯塔》虽然名字暴风雨中的光芒,带给人的感受却还是痛苦与窒息。

    我想,原因大概是,《我想》的故事核心是希望,而《灯塔》的故事核心是绝望吧。

    总而言之,再度概括我这周末看的这两部电影:

    • 《信条》-《旮旯:一个叫尼尔的男人决定去死》
    • 《我想结束这一切》-《白日梦狂想曲——我请我去我家吃饭》

    如果看惯了各种remake、sequel的套路满满与陈词滥调,不如找来如同《信条》《我想结束这一切》这样“挑战自我”的电影,换个角度看世界吧。

     3 ) 她很甜,但很冷,就像你妈。

    他“扮演”着所有人:他的父母来自他的记忆;歇斯底里的年轻自我;他的女友也只是自己分裂出来的一个旁观者……他用自己来嘲讽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给予着自己一份亲密,反复阻止着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结。

    ◎麻林的观后感02◎我想结束这一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初见的趣味

    电影一开始我便被女主碎碎念的台词吸引了,因为那是我一直最爱的标准的意识流文本,我总能在这样的语气中找到某种平静。我的喜欢总源自他们的真诚的矛盾,正如她嘴里所说的那些“假不了的想法”。三分钟后,我便做出了自信的判断——这肯定是一部适合自己的电影。

    电影抛出了第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定。心中涌出一份诡笑的狂喜。我迷上了女主不由自主的内心独白。导演继续“说明”着他的趣味设定。我开始耐心的端倪起女主的男友这一角色,回忆着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想起了他是自己17年看过的英剧《奥丽芙·基特里奇》里的一个重要角色,不由地,那个暴发户的形象就和眼前这个角色产生了一些重合。这使我更好地跟随了女主的厌倦和担忧……她不断的神游,不断的被打断。慢慢地我适应了这对情侣的感情所呈现出的形状。看他们聊路边的秋千也十分有趣。直到我注意到偶尔出现的老头画面、窥探的镜头、女主变色的上衣……电影就朝着兴奋但云里雾里的方向展开了……

    我很喜欢这首叫做《骨狗》的散文。这与我喜爱文学的理由统一,那绚丽深刻的文字也正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写出的!这又一次点燃了我对这部电影的热情。女主平静的背读着它,不同机位的镜头不断切换着。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的寒冷……


    严重剧透警告——————————

    回首的趣味

    完全看完电影后,我陷入了一种陌生却格外清醒的绝望,脑中感叹着“原来失败与失败之间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这恐怕是世上对父母最残忍的责备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孤寂感彻底包裹了我。“孤独只是一种缺乏耐力的挣扎……”自己是不是也是那头从内部被缓慢啃食的猪呢?我和电影里描述的那头猪存在区别吗?我陷入了自己惧怕的悲伤泥沼之中……

    当我从这份内心挣扎中摆脱后,我无所事事的去试着了解导演的意图,电影的主旨,我发现了另一份“趣味”。

    原来,电影中的所有角色、对白、歇斯底里、诡异的狂笑、不断切换的时间都只是老年杰克一人分饰多人,在临死之前在脑中排练的一场戏而已。而这一场戏在他残余的生命里却不知重复过了多少遍……他“扮演”着所有人:他的父母来自他的记忆;歇斯底里的年轻自我;他的女友也只是自己分裂出来的一个旁观者……

    他用自己来嘲讽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给予着自己一份亲密,反复阻止着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结。


    父母在我眼中的刻板印象

    我们心怀不甘或怨恨只因无法独自一人去完成那份释怀。当一段感同身受的文字出现在我面前,仿佛自己也得到了某种关怀,她轻声地在你胸口吐露着,你并不是世上唯一承受这份剧痛的人。

    于是你选择“丑化”了脑中有关父母的记忆,他们对你的不屑就像一种恶疾般无法从身体里取出,他们无知、愚蠢、缺乏边界感、生活作风邋遢至极,牙齿的黄垢让他们失去了全部的味觉……你总幻想着当他们了解到真实自我时无法掩饰的尴尬与羞愧。你无数次痛恨着他们重复着有关自己的“烂梗”。连同他们的脆弱也一同被你放大了。

    一想到一个几十年都没有对象的儿子带回来了那个父母心念的女朋友的画面就令人痛苦。你俯瞰着与父母之间无法修正的鸿沟,一切让你抓狂的细节,它们正无情地疯狂地暴露着父母对儿子的失望心情。

    一想到即使父母早已不在,但脑中的神经却依然会闪现出他们来讥笑自己50岁生日的落寞画面。似乎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将永生与他们粘连在一起。以至于我只能用父亲的身份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孤独是永恒的自我认同

    可能孤独的人心里,都会出现一个无限认同自我的角色,他会慷慨的赞赏你的爱好和品味,切身的关怀那些无人知晓的付出与委屈。她是相较于自己更为平静的存在,她对你的寂寞怀有世界上最大的包容。她只会安静的注视着你的孤单,但她不能与你一同悲伤。因为她是你最后的一丝理智。因为她同样面临着另一份挑战。她同样无人认同。她无处可藏。


    悲剧的意义

    可能悲剧的意义是,它能更早的告知你世界的本来面目,让你看清人类存在的缺陷,看清人生与生命的终点;让你带着这份不允许模糊的思辨活下去;让你尽快做出选择,笃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你选择尊重艺术,躲避极端的世俗化和极端的厌世,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本无意义的世界,如尼采所说“真正的悲剧都在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只有把生命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对待,人生和世界才是令人信服的。”

    我的人生只有唯一的辩护者,那就是自我。

     4 ) 你无法结束这一切,除了死亡

    煎熬,焦虑,困惑。这是观赏《我想结束这一切》大部分时间的感受。Jake一家的老房子里,仿佛时间发生了扭转,不同时期的父母轮番登场,Lucy穿行于其中,见证了他们的青年、老年和死亡。但这种见证并非是线性的,Lucy和观众一样,看到的是一团混乱,混乱中又掺杂着诡异和残忍。

    影片的对白十分密集,看似充满了思辨色彩。作为观影者,努力想抓住一句“点题”的台词,然后借着这根线索去破解故事背后的真相。但当我每次以为接近谜底的时候,故事又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滑行。

    《我想结束这一切》刚刚上映时,媒体用“烧脑”“不到最后绝对猜不出真相”来形容这部电影。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观众可以在悬疑片中充当侦探,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最终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但这部电影结束时,我的感受仍然是错乱的。我们可以做出无数种解读,又推翻它们。我们时而昏昏欲睡,时而又因这混乱焦躁不安。

    于是我放弃为这部电影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任由那些混乱的感受在脑海内自由地升起又降落。这时我意识到,或许混乱与矛盾本身就是影片的主题。电影在小空间内模拟了人仓促的一生,而我们观影时那些不太愉悦的体验也正是我们大部分时间对生活本身的感受。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穿过我们,偷走我们的热量,让我们冻结皲裂。我感觉今晚自己就是那股风。”离开Jake家后,Lucy坐在车上,有了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或许这段独白可以作为理论依据,解释故事前后的断裂感。也正是这段独白,暗示了本片虽然以Lucy作为主视角,真正的主角却是Jake。Jake是时间中的定点,而Lucy是流动的时间,所以Lucy的身份、故事甚至名字,不断变化,前后矛盾。Lucy从不是一个特指的具体的人,在她身上可以找到多重的意蕴。

    Lucy可以是在Jake一生中爱过的女人的集合。在Jake的讲述中,她先是画家,一会儿又变成物理学家,后来又成了服务员。她有时被唤做Luisa,或者Lucia。她与Jake相识相爱的过程在每一次讲述中都有着不同的版本。当一生的回忆坍缩成一个夜晚,Jake爱过的那些女人汇集到一起,建构了这场幻想中Lucy这个女友的形象。

    Lucy也可以是Jake一生的见证者,只不过在这场回忆中以女友的身份出现。她穿梭于Jake长大的那栋老房子,看到了这个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日本科幻作家小林泰三在《醉步男》中写过一个观点,时间是碎片化的、没有逻辑的,而时间的线性和因果律只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内。我们总是谨小慎微地做出选择,但最终命运还是将我们带往无尽孤独与绝望的终点。《我想结束这一切》中的时间似乎也是如此,Jake双亲的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出现。她先是看到了Jake父母被病痛逐渐剥夺意识的老年,之后见证了Jake母亲去世的那一幕,随后Jake父母年轻时的形象又交替出现在眼前。她穿梭于这栋房子不同的房间,正如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跳跃。一切都充满了宿命感,生命悲凉的结局,足以消解掉生活本身的意义。

    Lucy甚至就是Jake自己,她与Jake分别是一个人的内心与表面。Jake想要带女友见父母,进一步确认两人的关系,而Lucy想要结束这场恋情,把一切都画上句号;Jake安于现状,对房子里的诡异氛围视而不见,而Lucy则焦虑不安,迫不及待想要在暴雪天里离开。如果说Jake代表着我们生活表面的波澜不惊、止步不前,那么Lucy则象征着我们内心挣扎的一面。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这栋诡异的房子,正如迫不及待地想逃离衰老、疾病与死亡,却不知道被什么绊住了双脚,陷在生活的泥淖里不断下坠,最终任由绝望把自己淹没。

    那些超现实的体验都可以视作Jake回忆的变体。Jake在幻想和梦境中,将一生的经历精简成一个晚上,一场旅程。但梦与幻想不可能没有破绽,老年Jake孤单清扫学校的场景总是突兀地穿插在整个叙事之中。没有人能躲避孤独、衰老与死亡,于是任由Lucy如何反对,汽车最终还是驶入了学校——那是Jake孤独终老的地方。

    影片的空间被精简到四个——汽车,农场房子,甜品站,学校。每一个空间可以代表主角Jake的一段生命历程。农场房子是Jake长大的地方,象征着他不太愉快的童年,他想要逃离神经质的父母,却还是被这份亲情牵绊。甜品站是他不想回首的青春期,他因为肥胖,被明艳的女同学嘲笑和孤立。汽车这个小空间是时空的中转站,他经由此处,到达一个又一个回忆的站点。而学校,是起点也是终点,是梦境也是现实。Lucy必须与老年Jake相见,也是与无法逃避的现实坦诚相见。

    《我想结束这一切》呈现的是敏感个体的内在挣扎,是人类极致的孤独体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克服灵魂的怯懦、焦虑与惶恐。时间是流水,裹挟着万事万物从我们体内穿行而过。我们留不住任何人,父母、兄弟、爱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我们努力过,思索过,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最终孑然一身,一丝不挂。于是只能在濒死之时,用残存的意识编织一个盛大的典礼,生命中流经的那些人在此聚集,为我们起立鼓掌。我们假装自己是主角,对着一片虚无接受生命的礼赞。这也是电影最高潮,看似圆满,实则可悲又苍凉,荒唐又残酷。

    影片的开篇与结局都是静物。开头是老房子里被灰尘覆盖的旧物,结尾是被大雪覆盖的汽车。这两组镜头,都感受不到一丝生命的气息——在这片冰雪覆盖的风景里,除了死亡,再也没有任何出口。

    我又想到了《醉步男》的结局,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本片的注解:

    “我到底是什么?” 你是祭祀品。

    “为什么人可以安定地生活?” 因为波函数可以坍缩。

    “折磨我的是什么?” 是无法抗拒的命运。

    “为什么人不能舍弃希望?” 因为波函数可以发散。

     5 ) 我也来试译一下《Bonedog》,因为它让我想哭

    看到短评说把这部影片归为“惊悚”实在不妥,我倒觉得其中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误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闯入一条异界的河流,无处不在的湍波与急流将一切主导并吞没,其中个人所承受的癫狂与迷乱,是一般标为“惊悚”的影片所难以企及的。

    It's called “Bonedog”.

    闯入他人精神世界的标志,除了叙事的癫狂、回溯与迷乱(时间如同湍流穿行过每一个质点),还有屡次出现的顾盼与察觉,观看人作为闯入者被发现并被驱使,甚至被示众,被屠戮,这里的惊悚的意味与《仲夏夜惊魂》中最有味道的part相似;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这种目光在召唤观看者的选择,是经受诱惑成为那

    Bonedog 髒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回家是可怕的

    whether the dogs lick your face or not 不论狗是否舔舐你的脸颊

    whether you have a wife 不论在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

    or just a wife-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you 或仅是一个瘦削成妻子形状的孤独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lonely 回家孤独得可怕

    so that you think of the oppressive barometric pressure 以至于你回想起自己刚离开那个死气沉沉的地方时

    back with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with fondness 竟也带着一丝欢欣

    because everything's worse once you're home 因为一旦回家后,一切都会更加糟糕

    You think of the vermin clingling to the grass stalks 你满怀渴望地去想附着在稻草秸秆上的害虫

    long hours on the road,roadside assistance and ice creams 漫漫无彻的长途,道路救援和冰激凌

    and the peculiar shapes of certain clouds 和某些形状特别的云

    and silence with longing,because you did not want to return 还有寂静,因为那时的你不想归返

    Coming home is 回家就只是

    just awful 糟糕透顶

    And the home-style silence and clouds 家常的沉寂与乌云

    contribute to nothing but the general malaise 仅仅只会徒增全身的不适感

    Clouds,such as they are,are in fud suspect 这样的云带着一如既往的不定与怀疑

    and made from a different material than those you left behind 它们不同于你所抛下的那些物质

    You youself were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udy cloth 你自身则是从另一块云布中裁剪而出

    returned,remaindered 被退回,被剩下

    ill-met by moonlight 被月光不安地邂逅

    unhappy to be back,slack in all the wrong spots 怏怏回返,在所有最不恰当的地方松垮

    seamy suit of clothes,dishrag-ratty,worn 满是线头的衣服,抹布般邋遢,磨损得破烂

    You return home 你回了家

    moon-landed,foreign 就像在月球着陆的外星人

    The Earth's gravitation pull 地心引力拉扯

    an effort now redoubled 此时有了双倍的效果

    dragging your shoelaces loose 将你的鞋带拉松

    and your shoulders 卸下你的肩膀

    etching deeper the stanza of worry on your forehead 把忧愁的诗节在你的前额上刻得更深

    You return home deepened 你心情沉重地回到家里

    a parched well linked to tomorrow 一口通往明日的枯井

    by a frail strand of 连结着一缕脆弱的空无

    anyway 即便如此

    You sigh into the onslaught of identical days 你哀叹完全相同的每天构成日复一日的冲击

    one might as well,at a time 人有时也会这样

    Well 好吧

    anyway,you’re back 总之,你回来了

    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 太阳像是疲惫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

    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气候犹如折断的肢体一般毫无起伏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 只有你不断地变老了

    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 一切都是静止的,除了你体内如潮水般涨落的盐分

    Your vision blears 你的所见逐渐模糊

    You carry your weather with you 你和你的气候形影不离

    the big,blue whale 巨大的蓝鲸

    a skeletal darkness 骸骨般的阴影

    You come back 你回来了

    with X-ray vision 带着X光般的透视

    your eyes have become a hunger 你的双眼已然成为一种饥饿

    You come home with your mutant gifts 你带着变种的天赋来到家里

    to a house of bone 来到一座骨头之家

    Everything you see now 此时你所看见的一切

    All of it 目之所及

    bone 皆为骸骨

    当读到“with X-ray vision”时,女主的双眼已然成为一种穿越荧屏的X光,带着犀利的透视感,无怪乎男主说“你是擅长朗诵的”;这首诗与影片中大部分情节和气氛都可以呼应——狗、冰激凌、长途行车、你和你的气候形影不离、回家——实在是绝佳的点缀与主轴

    从后面的影片部分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来自于《Rootten Perfect Mouth》署名是EVA H.D.

    很喜欢她的诗作,这里仅指《Bonedog》一首

    影片中出现许多次语词和画面的游戏,这里的terrible和背后伸来的手无疑是绝佳的呼应,这让我想起《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6 ) 骨狗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whether the dogs lick your face or not whether you have a wife or just a wife-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you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lonely so that you think of the oppressive barometric pressure back with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with fondness because everything's worse once you're home You think of the vermin clingling to the grass stalks long hours on the road,roadside assistance and ice creams and the peculiar shapes of certain clouds and silence with longing,because you did not want to return Coming home is just awful And the home-style silence and clouds contribute to nothing but the general malaise Clouds,such as they are,are in fud suspect and made from a different material than those you left behind You youself were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udy cloth, returned,remaindered ill-met by moonlight unhappy to be back,slack in all the wrong spots, seamy suit of clothes,dishrag-ratty,worn You return home, moon-landed,foreign The Earth's gravitation pull an effort now redoubled dragging your shoelaces loose and your shoulders etching deeper the stanza of worry on your forehead You return home deepened a parched well linked to tomorrow by a frail strand of anyway You sigh into the onslaught of identical days one might as well,at a time Well anyway,you’re back 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 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 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 Your vision blears You carry your weather with you the big,blue whale,a skeletal darkness You come back with X-ray vision your eyes have become a hunger You come home with your mutant gifts to a house of bone Everything you see now All of it bone 参考译文: 回家很可怕 无论狗狗是否舔你的脸 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 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 回家孤独得可怕 以至于在你回想起你刚刚离开的 那个充满沉重气压的地方时 也带着一些喜欢 因为一旦回家后 一切会更糟 你竟带着渴望地去想 附着在稻草杆上的害虫 路上长时间的路程 道路救援和冰激凌 还有某些云朵特别的形状 和寂静 因为你不想回家 回家是... 就是可怕 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 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 这样的云其实很可疑 他们的构造物,不同于你留下来的那些物质 你自己是从另一块 多云般的布上裁剪而出 被归还,被剩下 月光下不幸相会 不乐意回归 不该松垮的地方会都松垮 满是线头的布服 抹布般的邋遢 破烂不堪 你回到家里 像是抵达月球的外星人 地球的引力拉扯 现在力量加倍 拉扯松弛了你的鞋带 还有你的肩膀 将你额头上担忧之诗节刻的更深 你回到家里 更为深沉 一口连接至明天的干涸之井 通过一缕虚弱的 如此这般 日复一日 毫无变化 你长长叹气 有时人也会这样 好吧 总之,你回来了 太阳像个疲倦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 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 一切都是静止的 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般的盐分 你的视线朦胧 你不为外界气象所影响 巨大的蓝鲸 骸骨般的黑暗 你回来了 带着X光的视线 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 你带着变异天赋 来到家中 来到一个骨头之家 现在你看到的一切 所有一切 都是骨头

     短评

    我确实挺想结束这一切的,指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9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Maybe pretty people suffer too, I don't know

    14分钟前
    • 张 一 涵
    • 力荐

    年轻的我是《心灵捕手》里的天才少年,有伯乐识我,老去的我是《美丽心灵》里的获奖教授,有爱人陪我,但事实上我只是个中学里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不是天才,没有爱人,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最后孤独终老。挺悲伤的故事。

    19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我老实说,真的催眠。

    20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人生鬼打墙,记忆见光死

    23分钟前
    • runorun
    • 还行

    看到影片第三十分钟的时候关于地下室的讨论终于让我觉得有点尴尬的有趣了。整个电影都是意识和时间的轮回与催眠。故事的发生超脱了具体的环境,整个看起来很怪异。可能是最适合疫情封锁期间跟自己对话的电影了。im totally lost but still feel good about it

    28分钟前
    • veridisquo
    • 还行

    看到Jake家客厅里挂着菲德烈希的《海滨孤僧》,画中的海雾变成了片中的大雪。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引用这幅画阐释西洋画家和中国画家都怀有对无尽空间的热爱,而他所说的中国画中“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实具有普适性,王维的“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和Jake心中的这场雪又有何不同。

    32分钟前
    • 醉岛
    • 推荐

    这种通过混合文本勾连起两种生命体验连续性共在的尝试还是挺不错的,但也许idea来自于原著,导演方面就是持续崩坏,最后的效果更径直导向了“伪意识流”电影。哪怕黑泽明的《梦》都还有那么些朴拙的优势,这部真是彻底?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死前回马灯了一遍虚构人物的喋喋不休+鬼畜超现实幻觉emmmm....fine。当揭示出“人生多无力、世界多虚无”的同时,本片也被一种从始至终的巨大同温层吞噬,无力而又虚无。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也许就像评论说的,这个理科烧脑片,理科不及格的我看这部片就像做数学卷子一样,从头到尾坚持看完没有交白卷的感觉。至于卷子里有哪些题,我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

    38分钟前
    • 神秘的Caramelo
    • 还行

    4.5,2020十佳。诺兰和考夫曼都拍了关于“时间”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诺兰想拍007,信条有类似的地方,考夫曼之前准备了一个歌舞片(考夫曼说这是自己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所以那部作品应该夭折了),这部就运用到了歌舞的成分,二位某种意义都圆梦了。整部电影就像是寒风吹打在脸上,前面像是女主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的具象化(大段的车内戏还以为在看阿巴斯),尴尬又有些诡异的氛围,到学校以后把前面的全部串了起来,虽然没理的太通,但是感官上很完美,考夫曼的剧本不得不服;摄影相当好,之前就喜欢这个摄影师的风格,这次在女主家访的时刻呈现的相当不错,摄影艺术与氛围、角色心理的高度配合;声音设计很棒,尤其是遭受《信条》音效对耳朵的一顿轰炸以后,你才更明白好的音效不仅仅是完美的模拟(信条),它还可以很有层次,很有氛围。

    41分钟前
    • 樂啊樂
    • 力荐

    他是一个极其普通、平凡长相、一般工作、家庭中下、孤独寂寞的人,喜欢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甜食、独处,写一些影评、乐评甚至小说和剧本,有暗恋和幻想的情人,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才华……一个大雪天的深夜,年迈的他独自完成了清扫工作,疲惫的他坐在冰冷的车里脑子里的一切开始混淆(经历的、虚构的、记忆的、想象的)时间开始堆积折叠重构,不久之后一个赤裸身体的胖老男人冰冷的尸体在皮卡车里被发现,最为恐怖的是豆瓣友邻们这电影拍的就是我们自己。

    46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意识流电影。有很多真实的和虚拟的人物,也在我脑内度过了他们的一生。PS每当我觉得电影有趣起来的时候,冗长游离的对话就把我拉回无趣区间。论对观众的不友好程度,考夫曼和诺兰有得一拼啊...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短评有剧透!!!一秒都不想快进,看得是又舒服又惊悚。女主和男主半夜坐车去件家长,路上聊了差不多半小时,氛围铺垫得太稳了。到男方家之后情节开始失控,情节开始超现实走向。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回程路上去买冰激凌,那段把我吓得头皮发麻。到了男主学校,开始“闪灵”场景再现,也吓得不轻。太美滋滋了。不知道这片子能不能火起来。根据零星线索,整部剧我猜是老头子临死前的失常记忆。

    54分钟前
    • 菜根
    • 力荐

    一位在美国号称“鬼才编剧”者改做导演拍摄的“冷门佳片”。两小时里,前后各有两段近20分钟的小汽车内双人对话戏(让我想起全片都在小汽车里的去年First的最佳影片《情诗》),中间古老农舍及后面中学的段落中又是时空、人物时时天马行空式地错位、乱序。总之,是部“神经病”式的、十分费解的影片。浏览一下豆瓣网友的观影评论,还真有不少聪敏、复杂的、有见地的读解。冷门片吗,有兴趣者才能发现它“佳”在哪里。我们老人可费不起那脑子了。

    5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一样穿过我们,穿过父母的过去和未来,穿过书海和无数个跳跃的名字。被记起的和被遗忘的,年轻和衰老,对自我的接受和排斥,要离开的女人和要留下的男人。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被碾得细碎,一切消融后只剩下风。

    59分钟前
    • 落鳥
    • 推荐

    已删

    60分钟前
    • 牛奶眼修理工
    • 推荐

    我们都是所读/所看过一切的集合体,真诚而不作怪

    1小时前
    • Trillian
    • 还行

    查理·考夫曼的又一部极丧致郁之作,充满对衰老与无伴的惶恐无奈。疾风暴雪里的无尽行车,漫漫寒夜中空寂无人的校园走廊,凄凉孤冷,无所依凭。正当致命的孤独侵袭之时,清洁工老者幻想中的双人舞场面将我抽离出此前的影片氛围,还有其后的演讲+歌剧,这种前后割裂的间离虽然有趣,但还是多少减损了整体观感。杰西·巴克利演得太好了。自如似梦的叙事+多类型混融+多影片嵌入。车内关于人生哲学的散漫话唠令人想及[半梦半醒的人生];谈论+搬演[受影响的女人];诡异农庄与休里斯&科莱特饰演的男友父母很[遗传厄运];尴尬的餐桌谈话,不同年龄段的父母交替登场,时空错乱感似[暖暖内含光];虚幻角色与现实情境的关联契如[穆赫兰道];杰西·普莱蒙神似霍夫曼,再配上衰老而绝望的主题,分分钟穿越回[纽约提喻法];收尾之前则同质于[生死停留]。(8.8/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切仿佛都是错误,可直到错无可避,才发觉内心是那么的懦弱又孤独。一切似乎早该结束,可直到老无所依,才明白自己踏上了无法回头的路。我们满怀虔诚的穿越漫天风雪,四周洁白而宁静,伙伴友善而热情,然而曙光来临之时,惊觉周围一片泥泞,眼前是阴风阵阵,身后是白骨重重,自己竟是这世界最孤独的人。看完第一反应就是:考夫曼再拍下去就真的能和林奇搂着肩膀喝咖啡了。太他妈神了,焦虑,疑惑,呐喊,腐烂,幻听,疲倦,挣扎,考夫曼几乎是把所有的感知体验全塞上了,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型的视听骗局,空间和时间的错位,听觉和视觉的错位,人物之间情绪的错位,年龄和认知的错位,口不应心,似是而非。人在表达时为了照顾对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而当对方用同样的扭曲打个来回,又开始了另一次扭曲。硬要给个说法的话:人生来就是要后悔的。

    1小时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还行

    我的眼睛没有动,是电影在我眼前放完了

    1小时前
    • 地下诗人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